近段时刻,多家外国媒体以“入盟20周年”为题,报导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参加北约20年后的区域安全形势改变和军备制作发展。一起,北约多个成员国加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军事帮助、加速驻军进程,并推进新版区域防护方案的施行。
从“边际”走向“前沿”
报导称,本年3月,北约背负波罗的海区域警备防空使命的空域巡查团,入驻拉脱维亚的埃勒瓦尔德军事基地。这也是北约在该区域第三个该类型的军事基地。此前,立陶宛的茹克拉军事基地和爱沙尼亚的塔帕军事基地已向北约成员国戎行敞开。在所谓“东道国帮助”框架下,波罗的海三国承当了驻军的后勤保证使命。拉脱维亚国防部发布的信息显现,每年仅设备保护和油料保证费用就超越3亿美元。
跟着北约东翼安全形势的复杂多变,波罗的海三国日益成为欧洲防务安全的“前沿”支点。这种从“边际”到“前沿”的改变,反映出西方国家战略重心的调整。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北约后的一段时刻内,因为美欧的战略重心仍在反恐上,三国的情报和远征作战才能显着落后,首要行动是与北约其他成员国加速安全议程对接,并参加北约驻阿富汗世界安全帮助部队,参加后勤保证和次序重建等。经过展开海外布置和团体行动,波罗的海三国完成了按“北约规范”构建戎行的方针,其武装部队根本完成轻型化和机动化的转型。三国的兵役制度也逐步定型,防务开支GDP占比超越2%。
跟着区域冲突的迸发,美国及北约将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赛”。波罗的海三国因其特别的地理位置,从“小跟班”变身为“马前卒”,该区域的防护方案成为北约的要点项目之一。
新版波罗的海区域防护方案首要杰出一体化联合防空,并将该区域作为北约东翼的“屯兵站”。现在,德国、加拿大、英国分别在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布置一个战役营,德国还方案将战役营扩容为作战旅。在新版防护方案框架下,波罗的海三国正在东部鸿沟构筑一连串防护工事,打造所谓的“波罗的海防地”。依据最近达到的一项协作方案,波罗的海三国仅在爱沙尼亚就将制作约600个加固掩体,并在立陶宛制作18个“反机动园区”。
此外,波罗的海三国企图“重塑”部队编成。爱沙尼亚组建了该区域首个师级作战部队,下辖2个步兵旅、1个通讯营、1个后勤营和1个炮兵营;立陶宛整合了“铁狼”旅、“格里芬”旅和准备旅;拉脱维亚方案筹组5个准备役单位和2个高科技营。
域外国家自动介入
本年上半年,美国国会经过专项法案,向波罗的海三国供给2.28亿美元的军事帮助,要点重视防空力气、海上态势感知才能和地上部队制作。此前,美国还与三国就一份为期5年的防务协作路线图达到一致,该路线图旨在辅导各方到2028年的防务与国家安全协作。
外媒剖析以为,美国经过重金帮助,意在影响该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式,并“影响”其他国家跟进。现在,德国、波兰、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已宣告对该区域的帮助方案。
其间,立陶宛政府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签定协作协议,将在立陶宛制作一座出产北约规范155毫米炮弹的工厂。该工厂至少能够发明150个工作岗位,并在2025年前每年出产数万枚炮弹。西班牙以支撑“区域联合防空”为名,方案从7月起在波罗的海区域布置“爱国者”防空体系,并建议具有“爱国者”防空体系的美国、德国等7国和运用SAMP/T防空体系的意大利,轮番背负波罗的海区域的防空使命。刚参加北约不久的瑞典,也派出“鹰狮”战役机在波罗的海区域履行空中巡查使命。
有德国媒体评论称,这些所谓的帮助方案实际上是“左手倒右手”,波罗的海三国取得的大部分配备收购资金终究仍是回流帮助国。并且,西方推进的“战役经济”形式或许将三国绑上北约“战车”。跟着波罗的海区域军备态势的不断晋级,该区域国家或许成为大国间博弈的牺牲品。
各怀心思难有作为
剖析人士指出,域表里多国在推进波罗的海三国加强军备制作一事上各有考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尽管表态支撑,但又忧虑堕入战役泥潭,因而拒绝了立陶宛等国布置战术核武器的请求。
波罗的海三国承受外援时的不同待遇,必定程度上增加了三国之间的对立。比方,立陶宛是最早与德国发动军工协作项目的国家,与德国展开军工协作较为顺利,其他两国在收购和保护德制配备时仍需依托其他途径取得优惠。此外,在承受域外军力驻守方面,波罗的海三国之间存在不合。爱沙尼亚国内法令设置了多重约束,检查严厉;拉脱维亚对其他两国在“西化进程”中未与自己充沛洽谈表明不满;立陶宛以为自己在北约东扩和区域安全议程中效果杰出,应成为“三国中的领导者”。在各方考虑不一致的情况下,北约在该区域宣传的所谓“团体防护”和“一体化防务”等方案短期内难以执行。(石文)